close

  日前,武侯區率先推動社區治理機制改革,構建以“網格立體化、主體多元化、服務社會化”為主要內容的社區治理新機制,受到社會的廣泛關註。
  這項改革之所以成為各方矚目的焦點,正在於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完善社會治理體系,進一步推進社會治理創新”要求。然而,怎麼改革,怎麼創新,怎麼治理,卻沒有現成的經驗和路徑。
  “構建社區四級網格體系,搭建社會廣泛參治平臺;發展多元化主體參治,推動社會治理能力提升;大力發展社會化服務,滿足群眾個性化、多元化需求。”脈絡清晰,目標明確,武侯區積極探索、率先推進社會治理機制改革,起到了良好的示範和帶動作用。
  破題
  由管理變治理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在傳統社會管理中,雖然一再強調社區的服務功能,但事實上社區基本相當於政府機構的延伸,政府大包大攬居民社會生活的大小事務,而具體負責落實的都是社區。”武侯區民政局局長楊海平表示,這就造成社區嚴重的行政化傾向,社區不堪重負,同時百姓的個性化、多元化的需求,政府根本包不下、滿足不了。
  “以前無論大小事務,都是政府管理,群眾被管,政府提供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群眾只能被動接受,因此很多時候政府覺得自己做了很多事,社區覺得很累,而群眾又覺得沒有解決好自己的需求,不‘買賬’。因此必須從體制機制上根本解決問題,這才是長久之道。”楊海平說,武侯區創新社會網格化治理機制的基本思路是:一方面改革事權,按照費隨事轉的原則,將政務服務和公共服務項目向社會“發包”,給社區徹底“減負”;另一方面扶持發展多元社會主體,增強社會承接服務的能力,從而促進全社會參與治理、協作和服務。
  網格立體化
  構建各方參治平臺
  從2009年起,武侯區率先在全市進行社會管理網格化創新,按照“網中有格,按格定崗,人在格中,事在網中”的原則,社區將工作站、流管站、綜治站整合為“社區綜合服務管理站”,將社區專兼職人員整合成社區綜合服務管理員隊伍,按照“一崗多責、一人多能”的模式運轉。但隨著事情越來越多,綜合服務協管員根本忙不過來,一些服務也流於形式。
  進一步完善健全網格治理,首先構建社區四級網格體系,搭建資源整合、各方共同參治的不同層級平臺。社區是網格化的一級平臺,負責社區黨組織、居委會、綜合服務管理站的職責以外,還受政府委托,組織好政府購買服務項目工作。二級網格是將社區劃分為較大塊區域,負責組織和實施網格內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參與購買服務項目的實施和監督。三級網格是二級網格下的自治院落、物管小區、駐區單位等網格單元,主要承擔網格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具體“落地”。四級網格是對三級網格中人口、戶數較多的自治院落、物管小區進一步劃小的網格單元,主要參與三級網格開展的各項工作及活動。
  “網格越細,越貼近群眾,大家通過平臺協商共治,各項服務越‘無縫對接’,從而從體繫上保障社會治理和各項服務精細化。”楊海平說。
  主體多元化
  提升社會治理能力
  “以前政府管理一竿子插到底,居於絕對主導地位,雖然一直說‘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事實上社會主體往往相當於‘客人’。而以後社區大量工作將由社會主體來承擔,比如院落自治組織、志願服務隊伍、駐區單位、各類社會組織,他們將由‘客人’變為主人,主導社區治理工作。”楊海平生動地描述。
  “多元參與、協商共治”是社區治理的基本思路。根據社區四級網格不同的職責,各級網格平臺將充分發揮網格內社會組織、駐轄區單位,特別是駐轄區單位人、財、物等資源優勢,真正促進資源共享,社區共建,形成社區建設主體多元化新格局。
  服務社會化
  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
  據瞭解,從2009年起,武侯區在全市率先降低社會組織準入門檻,大力培育“草根”社會組織,目前登記備案的社會組織達1000多家,但其中大部分屬於教育類,而廣泛涉及老百姓需求的生活服務、養老、文化體育、心理慰藉、便民利民等公益類社會組織卻很少,同時服務能力仍然嚴重不足。
  “為引導和培育社會組織,武侯區已對下沉到社區的公共服務事項進行了全面和徹底的梳理,確定將9大類近140項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事項納入政府購買服務目錄,由政府出資向社會購買。”楊海平說。
  據瞭解,武侯區已出台了《區級部門政務服務事項準入社區管理辦法》、《社區平臺購買社會服務的指導意見》、《社區平臺購買社會服務資金管理辦法》、《政府購買服務目錄》、《深化網格化治理機制改革的社會化評估辦法》等1+7系列改革的配套政策,鼓勵發展各類社會組織,增強社會組織承接服務的能力,滿足群眾多元化、個性化的服務需求。
  新聞特寫>>>
  社區社會組織的春天來了
  駱敏是武侯區雙楠街道楠欣社區的大學生志願者。星期一下午三點半,駱敏會準時在紅牌樓小學門口把鄧雨婷等四名學生接到社區活動中心,輔導孩子們在這裡學習。
  為瞭解決部分家長因工作繁忙不能照顧孩子的煩惱,社區從去年9月開始由社區組織大學生志願者對學生進行課後作業輔導、課外知識閱讀。兩天前,這家名為“蜀翰青少年活動中心”的社會組織宣告正式成立,這也是武侯區深化社區網格治理機制改革後成立的第一家社會組織。
  孩子無人管 社區來幫忙
  一天,住在紅牌樓北街12號院的居民秦珍哭著找到社區網格人員說,自己家中有個侄子洋洋(化名)沒人管。孩子的父母是殘疾人,孩子下午三點半回家後便無所事事,因為沒人能輔導他做作業,成績越來越差。無獨有偶,社區書記劉亞也收到不少居民的類似反映,家長上班要下午五六點才能回家,而娃娃下午三四點就放學了,一方面作業沒人輔導,另一方面孩子的安全也成了問題。
  於是,洋洋等四個孩子便成為楠欣社區青少年托管服務的第一批學生。每天下午,來自社區的大學生志願者會準時把孩子接到社區活動中心,輔導他們完成作業,開展一些課外活動。而社區為了保障孩子們的安全,還專門在走道上安裝了防護欄、聘請保安人員對活動室外的秩序進行管理。
  半學期後,學校老師驚喜地發現洋洋變了,除了成績大幅度提高外,他更有禮貌,喜歡跟同學一起交流溝通。與此同時,在楠欣社區青少年中心進行托管的孩子也擴大到20多名,有5名大學生志願者定時到中心來服務。
  現在,由楠欣社區培育的“蜀翰青少年活動中心”已通過相關部門審批,正式在武侯區民政局登記註冊,這也是武侯區深化社區網格治理機制改革後登記的第一家社會組織。該活動中心正在擴大場地,希望能滿足更多社區居民的需要。同時還有更多的志願者表示願意加入社會組織,住在紅牌樓北街13號院的桑老師說,她是川大退休的英語老師,她想盡自己的綿薄之力幫幫社區的孩子們。
  延伸服務 資源共享
  “網格立體化、主體多元化、服務社會化”的社區治理新機制是為了積極推動政府行政管理、公共服務與多元共治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實現社區建設從社會管理向社會治理轉型。而作為基層組織,深化社區網格治理機制改革更激活了社區發展活力,讓社區從免費簡單服務變為“政府購買政府,社會組織參與”,雙楠街道楠欣社區書記劉亞表示,武侯區深化社區網格治理機制改革是提前謀劃,把社區之前想到了但不敢做的事情正變成現實,目前他們還在策劃成立社區居民事務服務中心、快樂驛站為老服務中心等社會組織。
  事實上,為了鼓勵和培育本土公益性服務類社會組織的發展,2013年6月,武侯區就出台了新的《社區公益性服務類社會組織登記管理辦法》,取消社區公益性服務類社會組織的前置審批,實行直接登記;註冊資金由3萬元降低到3000元,還取消名稱限制等一系列條件。同時,大力推進“三社互動”,加大專業社工人才隊伍建設,健全社區志願服務網絡。這些都為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深化社區網格治理改革奠定了基礎。
  專家觀點>>>
  社會組織來“接力”讓服務更專業
  ——西南民族大學社會學與心理學學院社會工作實務主任 廖正濤
  武侯區深化社區網格治理機制改革,構建“網格立體化、主體多元化、服務社會化”新機制是當今政府發展所趨,也是“小政府、大社會”的必然要求,政府可以把那些不該管也管不好的職能轉移出來,讓社會組織、駐區單位、志願者隊伍等來完成“接力”。
  上世紀90年代我國大力發展市場經濟,老百姓有需要、也有能力要求進行社會治理,同時一些社會組織、基金會開始自己解決發展過程中的部分問題。“網格立體化”讓整個機制體制構建清楚、分明,“主體多元化、服務社會化”則是對政府權限的一次整理過程,把公益救助、便民服務等公共服務交給社會,也有利於政府輕裝上陣,有更多的精力用於社會行政管理。
  相比於政府的相關規定、法律來說,社會組織更靈活、更細緻、更柔性,在確定共同的目的是滿足居民服務需求的前提下,社會組織有更大的空間來提供服務。深化社區網格機制改革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建立在對社會組織一個相對成熟的孵化、培育體系基礎上。以前社會組織力量弱小,對划出的空間、地盤和應該承接的服務都不是很清楚,現在提出大力推動社會組織等各類社會主體以競爭性方式承接公共服務,也讓社會組織看到了信心,他們的發展需要相對規範的培訓、活動、資金以及保障,而“政府購買服務”形成長期化機制的模式也讓社會組織吃了一顆定心丸,方便他們制定長遠規劃,更好為社區服務提供長期高質量的服務。
  黃勝 胡曉梟 張渝 文/圖  (原標題:從“管”到“治” 武侯區率先推進社區治理機制改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kbvzcfrg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